前几天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个古装剧片段,里面的人物激动地喊“我中举了”,我一脸蒙圈。心想:这中举到底啥意思?听起来神神秘秘的,肯定不是现代考试那些事儿。咱平时就爱鼓捣些历史小知识,这回非弄明白不可。
决定动手查资料
我先从最懒的法子开始。翻出手机百度,输入“古人常说中举是什么意思”。结果蹦出一堆乱七八糟的网页,有的说得云里雾里,有的就是百科复制粘贴。看了半天,越看越糊涂,像是什么“科举制度”“乡试过关”的,可具体咋回事还是不清楚。我气得拍桌子:这不行,得找点靠谱的玩意儿。
放下手机,我跑到楼下小书店。在历史书架前晃悠半天,找到一本《中国古代生活日常》。翻开来,专门看科举那章。书里写着密密麻麻的字,但总算说人话了。原来中举就是古人通过“乡试”,考中了就叫举人。乡试是省里的大考试,好比现在高考省级选拔赛。考中了可风光,村里放鞭炮,县太爷还请吃饭,身份瞬间拔高。
我觉得光看书还不够劲,得找人问问。正好记起小区里有个退休历史老师,张大爷。我提包茶叶上门拜访,他一边沏茶一边侃侃而谈:“举人不光是个头衔,在古代那就是铁饭碗。考上了能当小官,再往上还能考进士,整个家族鸡犬升天。”他还给我画了个小图解释: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中举是第一步,类似拿到进京通行证。
整理笔记的过程
回家后,我拿出小本本,一五一十地写下来。重点记住了:中举发生在明清时期,三年一次;考的是四书五经那些老古董;考中了能免税免劳役,简直人生巅峰。写完后,我试着拿这些知识点跟老婆显摆,她白眼一翻:“说得轻松,古代人考试多遭罪?要背整本书,考场一关就是几天。”我一想,确实现在娃子上学幸福多了。
我把笔记整理成篇博客草稿,反复核对书和大爷的话。生怕搞错啥细节,比如中举后的仪式——游街庆祝,还有举人能进“官学”深造。这个过程挺折腾,但慢慢就捋顺了。
终于搞清了,中举真不是简单的考试过线,那是社会阶梯的关键一步,改变了人生轨迹。想想现在考驾照都喊难,古人真拼老命了,挺励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