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翻书柜找资料,看见本发黄的家谱突然想起个事儿:"书香门第"老挂在嘴边,可这书香到底是墨汁味儿还是真带香气?越想越坐不住,干脆泡了壶浓茶开始刨根问底。
第一步:翻烂古籍找线索
先翻出爷爷留下的《遵生八笺》,手指头捻着脆生生的纸页生怕扯破了。读到明朝人防书虫的法子时突然瞪大眼——原来古人真把芸香草晒干夹在书里!立马翻箱倒柜找出前年在福州淘的线装书,书脊缝里果然黏着褐色的草渣,凑近深吸一口,檀香混着薄荷的清凉感直冲脑门。
第二步:冒雨探访老宅院
扛着三脚架跑到城南修族谱的张家老宅。踩着吱呀响的木楼梯爬上藏书阁,霉味里裹着股奇特的草木香。八十多岁的张老太爷颤巍巍打开樟木箱,拎出本虫蛀的《朱子家训》让我闻:"你闻闻,光绪年的书还带防虫香!"书页间散落着干枯的芸香草,窗台上还晒着新鲜香草——敢情他家至今保留这传统。
三大核心要素水落石出
- 实打实的草木香:芸香草驱虫是真,古人晒书时混着樟脑味儿,线装书的松烟墨香也能存百年
- 屋里飘的书卷气:张家祠堂供着毛笔砚台,客人进门先见满墙书架,连厨房挂历都是手抄诗文
- 扎进骨子的家学:老太爷翻出曾祖父批注的《论语》,泛黄纸页上朱砂批注叠着蓝墨批注,整整五代人笔迹
抱着那本线装书走出张家院子时,雨水正砸在青石板上溅起土腥味。突然想明白了:书香从来不是单一味道,是墨香混着草木驱虫的智慧,是祠堂里百年不散的纸页气,更是那些批注连批注、三代人共读一部论语的执拗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