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早起,我就琢磨起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为啥古人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能教会咱大道理?想着想着,我就决定做个博文分享。这个主题《亡羊补牢体现古人朴素在哪?这5个故事教会你道理!》一下冒出来了,我得亲自实践一遍。
开始动手查资料
我打开了旧书堆,翻了本《成语故事大全》。以前看过亡羊补牢的故事,觉得特有意思。古时候一个牧羊人丢了羊,才发现羊圈破了个洞。他想:“羊都跑了,赶紧补牢!”结果补完后,再也没丢过羊。这事儿让我想到古人多朴素,他们不啰嗦大道理,直接用行动教会人:出事后马上补救,一点都不晚。
接着我琢磨,单讲这一个故事不够,得多找几个。我就掏出手机,在浏览器搜起了类似成语故事。翻了老半天,挑了五个最贴切的。
选出并分析五个故事
我挨个读这些故事,边读边拍大腿,感觉古人真聪明。
- 第一个故事是拔苗助长:有个农夫看苗长得慢,硬生生往上拔,结果苗全死了。古人用这教会冒进要倒霉,反省后得老老实实地等。
- 第二个是刻舟求剑:一人掉了剑在河里,却在船边上刻记号想回头捞。剑早漂走了!这故事告诉我:老办法不管用,出事得灵活变通。
- 第三个叫守株待兔:农夫逮了只撞树死的兔子,就天天蹲那儿等,啥也不干。结果饿得半死。古人笑他:机会不是等来的,出问题后得自己动起来。
- 第四个是孟母三迁:孟子的妈妈为了孩子读书,三次搬家。邻居太吵就搬走,最终搬到学堂旁边。这事儿朴素得很:教育出岔子,赶紧换个地方补救。
- 第五个是我自己加的亡羊补牢:牧羊人的故事,前面提过了。它最直接:啥事儿败了,别光坐着想,动手修就对了。
分析完这些故事,我忍不住笑了。古人真不整虚的,用那么简单的例子教会做事败了就反省,及时补救才是硬道理。朴素就朴素在他们从不吹牛,只教人实际怎么活。
写作和分享的过程
资料备齐了,我开始写博文。掏出笔记本,手写大纲。开头咋引出主题,中段咋讲故事,结尾咋总结道理。写着写着,卡壳了——我咋把这五个故事串起来?想了好久,拍脑袋决定:用亡羊补牢当主线,每个故事结尾都扯回这个道理。
后来我打开电脑打字。文档里分段落讲经历和故事,尽量口语化点。写到中途,肚子咕咕叫,饿得慌。我暂停了煮碗面吃,边吃边想古人:他们要饿着了,是不是也赶紧做饭?哈哈,这不就是亡羊补牢嘛吃完继续敲字,加了一段个人感悟。
收尾和收获
文儿写完了,我读了一遍检查。发现有个故事重复了,赶紧删掉重排。贴到博客平台上,等着大伙儿看。回想整个过程,我从查资料到打字,全程用行动示范了亡羊补牢——出问题就修,修完总有好结果。现在感觉古人的朴素智慧太管用了,学完这五个故事,我自己也懂了:生活里别怕败事儿,及时动手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