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研究牛郎织女传说的经历。这事儿,一开始就是觉得七夕街上挺热闹,卖花的、搞活动的,到处都说是什么中国情人节。我心里就嘀咕了:这传说真有那么浪漫吗?不是一年只能见一回吗?听着多难受,咋就成浪漫代名词了?我就琢磨着得自己挖挖根儿,看看这故事到底咋回事儿。
动手翻老底儿
说干就干,我先奔着最老的记录去扒拉。最早在《诗经》里头,那个叫《小雅·大东》的篇儿,真有“织女”、“牵牛”这两星宿的名字,但瞅了半天,压根儿没人把他们当两口子!写的就是天上的星星位置,像抱怨天上星星不干事似的,跟谈情说爱屁关系没有。我盯着那些古字儿,眼睛都快看花了。
汉代开始“拉郎配”
翻到汉代才有点意思。《古诗十九首》里头那首《迢迢牵牛星》,写的就生动多了!你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味儿变了!织女开始织布了,会愁了,隔着天河跟牵牛星干瞪眼。这明显是把人间的情绪给塞到星星故事里去了,俩星星被“包办婚姻”了!不过这诗里也没明说一年见一次,光说天天隔着河发愁。
找着“一年一会”的证据了!
关键性突破是在找南北朝那会儿的资料时撞上的。翻《荆楚岁时记》这本讲岁时风俗的老书,好家伙,豁然开朗!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七月七日……牵牛织女此夜会天河”。还有条注引用更早的说法:“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以七日为会期。” 这下彻底明白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框架最晚到南朝那会儿就已经定型了!一年一次,鹊是桥!敢情这设定老祖宗一千多年前就玩明白了。
一路传下来,变样儿了
摸清了骨架,我还好奇老百姓嘴里的故事到底啥样儿。去村里溜达,翻看各种民间故事集子,发现版本多到数不清!
- 身份大变样:有说牛郎就是个放牛的穷小子,也有说他家有头通人性的老黄牛,老牛让他去偷人家洗澡仙女的衣服!
- 王母太狠了:我最开始对王母这个角色理解不够,光觉得她是家长。翻书和听故事才真切感受到,在老百姓嘴里,她就代表棒打鸳鸯的“恶势力”!用簪子划条银河,硬生生把人拆散。普通人对权势阻碍爱情这事儿,痛恨得很直白。
- 为啥是七夕?:这个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原来七夕最初根本不是情人节!最核心的是“乞巧”。南朝那会儿《荆楚岁时记》就记载了妇女在这天要“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向织女这位“技术标兵”求教针线活儿!为啥牛郎织女相会定在这天?我看很可能是因为乞巧节的主角就是织女,日子定了,故事也搭这趟车,完美融合了。这事儿琢磨明白时,我猛拍了下大腿,原来是这么回事!
那点“浪漫味儿”
把这事前后捋完了,我好像有点理解为啥现代人说它浪漫了。重点真不是见面少,是那份“至死不渝”的劲儿。看过的所有版本,俩主角从来没人先变心?年年就等这一天,风雨无阻。这种执着对抗分离的信念,才是老百姓乐意传、乐意听的根儿。比起一年365天腻歪,这种“守约”可能更戳心窝子。不过要我自个儿选,我宁可365天粗茶淡饭一起过,也不愿意天上地下苦等364天就为见一面,太熬人了!
对了,想起来个乐子事。十年前我去安徽黟县那边玩,住村里一老农家。吃完晚饭,他摇着蒲扇坐院里乘凉,我提了一嘴牛郎织女的故事。老人指着远处雾气蒙蒙的山说:“那织女,哪是什么王母娘娘的女儿,不就是山里织布的仙女嘛那牛郎嘛……我家这老黄牛的角,你摸摸看,说不定还能沾点灵气嘞!” 我当时一边憋笑一边又觉得这说法挺新鲜,赶紧记本儿上了。你看,这传说,真是越传越活,越传越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