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手机又瞅见“头悬梁锥刺股”这句老话,突然就卡壳了——锥子扎的“股”到底是屁股蛋子还是大腿根子?心里刺挠得不行,干脆自己动手整明白!
翻箱倒柜找家伙
先薅了根晾衣绳当“梁”,又翻出缝被子的粗针冒充“锥”。对着镜子琢磨:头悬梁好办,把绳子往房梁挂钩一甩系个死结,头发薅下一小撮缠紧,脑袋往上抻直了——嘶!头皮勒得发麻,这酸爽劲儿,古人是真能扛!
锥刺环节犯嘀咕
捏着针往自己屁股墩儿比划半天,愣是下不去手。干脆撸起裤管戳大腿试试:轻轻扎了下外侧肉厚处,针尖刚碰皮就激灵一哆嗦。又往大腿正面那片邦硬的肌肉上摁,针头直接滑开了,疼倒是不咋疼,就是忒费劲。
- 小腿肚子?针一碰就抽筋!
- 屁股墩儿?坐都坐不稳还咋读书?
正龇牙咧嘴,媳妇瞅见了直骂:“作死你!大腿根都让你戳红了!”一拍大腿——对呀!古人衣裳都宽袍大袖的,大腿最容易露出来!
查证环节扒资料
洗把脸翻开《汉书》影印本,孙敬那段就俩字“刺其股”;苏秦列传里更绝,“引锥自刺其股”,血流到脚脖子了还在背书。血能顺着淌下来,那位置肯定得比屁股高!再搜其他古籍注解,“股者,髀也”,古人说的“髀”就是大腿!
豁然开朗拍大腿
合着这“股”压根儿不是腚!往大腿上扎既不会影响坐着抄书,疼劲儿上来还特别提神——我试那几下都能疼得蹦跶,更别说古人猛扎了!捎带悟出个道理:大腿肉厚血管少,扎不出大事(别太狠哈);屁股蛋子全是坐骨神经,古人又不傻!这通折腾值了,就是大腿上那几个红点子,洗澡时刺挠了好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