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句古诗描写了小雪时节的景象?三招教你辨诗句!

今儿天阴得厉害,缩在被窝里刷手机,突然看见这么个题目:《以下哪句古诗描写了小雪时节的景象?三招教你辨诗句!》。节气这不快小雪了吗?我这爱较真的劲儿又上来了,心说以前背诗都是囫囵吞枣,这回非得整明白不可!

第一步:翻翻老黄历,别瞎猜!

立马翻身下床,趿拉着拖鞋冲到书柜前扒拉。手指头划过一堆书脊,嘴里还嘟囔着“我日历?”。在抽屉旮旯里扒拉出本撕得只剩一半的老黄历,拍掉灰。重点确认:小雪节气一般在公历11月22或23日左右,天气变冷,可能飘点雪花,但还不到大雪封门的地步,冻土层开始上冻,地里的活儿基本停了。心里有了谱,才不容易被诗句糊弄。

第二步:实战做题,挨个字眼琢磨!

回到书桌,拿起手机把那几个选项抄在纸上:

  • A. “窗含西岭千秋雪”
  • B. “千树万树梨花开”
  • C. “露似真珠月似弓”
  • D. “荷尽已无擎雨盖”

盯着这几个选项像走马灯似的。“千秋雪”? 啧,“千秋”这词儿听着就长远,像常年积雪的高山,跟眼前这点小雪苗头不搭边儿嘛“千树万树梨花开”? 脑子里立刻冒出大片大片白皑皑的画面,这阵仗,起码得是大雪或者暴雪,小雪节气哪来这动静?“露似真珠”? 露水是秋天常见,冷到小雪节气,晚上霜冻多了,露珠儿反而不容易形成。

看到这个“荷尽已无擎雨盖”,心里咯噔一下。荷叶都枯败了,连遮雨的“伞盖”都没了?这不就是深秋初冬光景嘛荷花是夏天开的,秋天残荷立水中,小雪时节寒气加剧,荷叶彻底蔫巴甚至冻烂在水里,可不就是“已无擎雨盖”的惨样?再想想小雪时节的寒冷萧索,对上了!

第三步:验证!翻书查资料

虽然心里觉着D靠谱,但咱得讲证据不是?赶紧扒拉出《全唐诗》,翻苏轼的诗集,找《赠刘景文》。前头那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跟“荷尽已无擎雨盖”是一伙儿的。一查写作背景,苏轼在杭州当官时写这诗给朋友,时间是初冬无疑,那会儿节气正靠近小雪前后,写的景象完全贴合——荷花彻底完蛋,菊花也败了但枝干还在寒风中挺着。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小结三招土办法

这套折腾下来,还真有点小心得,就是标题说的那三招:

  • 第一招:看时间对不对眼。 诗句里提到的时间节点或物候特征,得和小雪节气的大致时段(初冬寒增,但未极寒)对上号。比如“荷尽”就指向秋冬过渡。
  • 第二招:瞅瞅景象撑不撑得起。 小雪节气冷归冷,但雪的“量级”通常还没那么大。“千树万树梨花开”那种大雪纷飞场面就过了。
  • 第三招:想想季节特产是 小雪节气有啥特别风景?残荷衰败、霜冻初现、寒气骤增、地始冻……得抓住这些特有的季节标志物,像“荷尽”就是关键信号!那些四季通用的词儿(比如“霜”、“寒”)得结合上下文仔细咂摸。

搁下笔,窗外天色更暗了。心里挺美,不是光知道选D,是终于搞懂了为啥选它。以前学诗就知道背,现在琢磨透背后的节气门道,感觉这老诗一下子活泛了,接地气了。下回谁再问我节气诗,咱也能掰扯几句门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