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一般在哪两个节气之间?答案在这里快收藏

昨天晌午出门倒垃圾,刚跨出单元门就像掉进了蒸笼。汗珠子顺着脑门儿往眼睛里淌,后背衣服直接黏在皮肉上,活脱脱从冰箱里拎出来的蔫黄瓜。这邪门的热劲儿让我突然犯嘀咕:三伏天这玩意儿到底卡在啥节气中间?

查证过程直接翻车

回家抄起手机就搜,噼里啪敲了“三伏时间”。跳出来的答案看得我眼晕:有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的,有说立秋前多少天的,最离谱的还说要看农历闰月。我嘬着冰棍挠头,突然想起抽屉里有本二十年前买的黄历。

  • 先翻到夏至节气(6月21日左右)
  • 掰着指头数庚日,老黄历每页底下都印着小字天干地支
  • 数到第三个庚日用红笔圈上,今年在7月15日
  • 接着翻到立秋节气(8月7日左右)
  • 再数第四个庚日,落在8月14日

掐指一算差点蹦起来——今年三伏整整40天!从7月15日头伏撑到8月24日出伏。猛地记起去年八月出差广州,大半夜落地还感觉踩在电热毯上,敢情那会儿还没出伏。

老祖宗的智慧实测

为验证特意做了两个骚操作:把去年空调电费单翻出来,果然八月账单比九月高出一大截。又跑去阳台摸外公留下的青石板凳,小暑前的石凳早上还是凉的,现在大清早摸上去都温乎。

最绝的是测试绿豆汤效果。小暑前煮的绿豆汤放三小时就馊,现在三伏天里熬的汤放厨房半天居然没坏。查资料才懂,三伏天阳气重古代真拿这当天然杀菌期,怪不得农村要选这时候晒酱腌菜。

今早买菜遇见楼下李奶奶,随口提了句三伏到出伏的日子。老人家拍腿直笑:“现在年轻人哪懂这个!我们那会儿都是小暑开始备藿香,处暑才能收凉席!”得,又跟黄历对上了。

血泪教训别重蹈覆辙

去年头伏贪凉吃了冰西瓜,结果上吐下泻去医院挂水。现在严格按节气调作息:巳时(上午十点)前晒背一刻钟,过午不食冷饮。把三伏时间表设成手机壁纸,老婆嘲笑我比高考倒计时还紧张。

要我说,节气就是老祖宗发的防中暑预警。搞清楚小暑到处暑这三伏区间,至少能少踩十年养生坑。下周准备实测“头伏饺子二伏面”的科学性,电饭锅和面盆已经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