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突然琢磨这事儿
昨天刷手机,正好蹦出来奥运村设计的新闻。我一拍大腿,这题材接地气!好多人都好奇运动员们关起门来到底咋住。正好有个老同学在地方体育局打杂,干脆拉他蹲马路牙子啃西瓜,顺带套点料。没想到他嘴一秃噜,说局里最近真在头疼新训练基地选址,运动员临时宿舍的规矩特别复杂。
说干就干的调研
回家立马翻箱倒柜找资料。抱着电脑查了仨钟头,国际规则、国内标准、历年主办方报告全扫了一遍。最关键挖出来三条硬杠杠:
- 腿脚必须方便:得挨着赛场或训练馆,超过15分钟车程就算废了。
- 苍蝇都飞不进去:独立封闭区域,保安比商场多三倍,生面孔靠近立刻警报。
- 五脏六腑要齐全:医疗室、健身房、营养配餐一个不能少,24小时待命那种。
假装领导现场踩点
揣着这三条金规,我蹬着共享单车满城转悠。先溜达到城东新开发的体育公园,看着挺气派?掏出手机一测距,离游泳馆直线距离8公里,早高峰堵车起码40分钟,直接pass!又跑到西郊老训练基地,围墙倒是够高,可扒着栏杆一数,保安亭就俩老头下象棋,外卖小哥随便进出,这安保跟筛子似的。
杀到南边新建的运动员公寓。刚想溜进门就被四五个黑制服拦住:“证件!” 心里暗喜,这防线靠谱。假装忘带证件蹲门口观察,半小时里连只野猫都被盘查了两次。绕着楼转圈偷瞄,地下直接通室内训练馆,侧门挂着红十字灯,后厨飘出来牛肉味飘出二里地——完美撞上三条标准!
跟保安斗智斗勇
守到傍晚负责人下班,我硬着头皮凑上去递烟:“师傅,咱这楼租给普通运动员啥价?”大哥斜我一眼:“国家队的窝,钱再多也住不进!”死缠烂打跟着他进停车场,总算套出实话:整栋楼光独立供电就备了三套,地板下面是减震弹簧,楼道宽度能并排推四架担架。最绝的是每个房门,刷卡记录直通队医电脑,半夜出门买烟?队医五分钟内准打电话查岗!
铁栅栏外的顿悟
蹬车回家路上,看见几个小运动员翻栅栏偷跑出来买烤串。突然反应过来:住宿标准写得再花哨,扛不住这群半大孩子馋!赶紧掉头冲回公寓,果然发现后墙根有处栏杆被掰弯了,豁口大小刚好钻个人。第二天拎着水果找保安队长唠嗑,他骂骂咧咧说每周都得焊栏杆:“管得住火箭也管不住饿死鬼投胎!”
奥运选手住宿的最高机密,不是什么高科技装备,是得在楼里开个24小时小吃铺!这事我写进报告给老同学了,听说他们真在新建基地图纸上加了个奶茶窗口——要我说,这才是选址的第四条隐藏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