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跟几个老友聊天,聊到重阳节登高,大家掰扯着到底是真爬山还是象征性地爬塔楼,搞半天也没个我心想索性亲自试试,不然这事儿在脑子里挠着痒痒,晚上觉都睡不踏实。
翻书查资料,准备搞点动作
我先翻了几本老古董书,还有网上那些靠谱文章。瞅见说古人过重阳,九月初九搞登高,源自古人对山神的迷信,以为爬上高山能避开邪气,保平安长命。这习俗东汉就有了,后来还发展出登塔、登楼啥的,不非得爬山。更逗的是,古人信“阳极必变”,九是阳数,九月九双阳叠一起不吉利,得靠登高驱邪。看完这些,我琢磨着,光纸上谈兵不行,得亲身爬一回。
备齐家伙事儿:一瓶菊花酒(按古法泡的,尝着苦哈哈的)、一包茱萸(从老家院子摘的)和一袋简易糕点。重阳那天正赶上周末,一大早天蒙蒙亮,我就开车奔城郊的矮山去了。那山不高,叫“小翠峰”,人少清净,正适合实践。
爬山的实战过程,累死个人
到了山脚,我搓搓手开始爬。石阶又陡又滑,爬一半就喘得不行,心想古人也挺能折腾。半道儿停下来,学古人把茱萸塞进布兜挂腰上,味儿挺冲的,说是能辟邪。爬得满头汗,好不容易登顶,赶紧找个石头坐稳。
站山顶一看,果然舒服——秋风呼呼吹着,满眼金黄树叶,远处村子炊烟袅袅。我掏出菊花酒抿一口,还是苦,但慢慢回甘。再咬块糕,想着古书里说“吃糕代登高”,这不就是讨吉利?然后掏出茱萸,试试古法:一半磨碎了撒包里,一半插外套上。弄完自己都觉得好笑,真像穿越回去的老古董。
边做边琢磨,到底啥含义
坐那儿喘气时,我脑袋里转悠:古人登高真不只是爬山!看眼前这景儿,登高更像登高望远求心安。古人信山神能挡灾,所以爬高山、塔楼都行,关键是要“高”来离天近点,好祈福。比如重阳糕做成九层宝塔样儿,菊花酒当“吉祥酒”,都是变着法儿代替爬山。说白了,核心是避祸求寿,不是非得累死爬坡。
想通了这点,我干脆站起来吆喝几嗓子(旁边没人,免得尴尬),学着古人对山吼两声“去病消灾”。风灌进嗓子,反倒清爽。往下溜达时,腿酸得打颤,又想起古人还得秋游、采野果儿,叫“小秋收”,比咱现在讲究多了。
收尾回家,心得满满
折腾一天,回屋躺沙发,身子酸爽但心里敞亮。整个实践下来,我算整明白了:登高就是个象征仪式,爬山只是个形式,真正意思是借“高”来驱邪、祈福、敬老天爷。难怪现在变“敬老节”,都图个长命百岁。这趟没白爬,再琢磨那些古书,全串起来了。以后谁再问,我就甩一句:“爬不爬山随你,关键是心怀敬畏搞点动作!”
来驱邪、祈福、敬老天爷。难怪现在变“敬老节”,都图个长命百岁。这趟没白爬,再琢磨那些古书,全串起来了。以后谁再问,我就甩一句:“爬不爬山随你,关键是心怀敬畏搞点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