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蹲在厨房折腾高粱米,突然想起来前几次酿酒总卡在糊化这步。米芯老煮不透,蒸完不是太稀就是结块。翻了一堆资料越看越迷糊,索性把家里锅碗瓢盆全搬出来做实验。
头铁硬上阵
第一次学人家用大铝锅蒸粮。哗倒了五斤冷水进去,柴火灶烧得嗷嗷响。心想水多总不会糊锅?结果水温刚过六十度,底下米粒就黏成水泥坨,木棍都搅不动。铲起来一捏,外头软成浆糊里头还咯牙。
第二天换了个厚底铁锅。这回学精了,水刚淹过米面就停手。小火咕嘟半小时揭开盖,好家伙!上层米还硬得能崩牙,底层早糊得黢黑。烟冒得跟着火似的,媳妇抄着灭火器冲进来骂街。
三招破玄机
后来跟村里酿酒老头蹲墙角唠半天才开窍。老头拿树杈在泥地上划拉:
- 别迷信水温计 – 他抓把米撒进七十度水里,米粒跟跳蹦床似的上下窜,"瞅见没?热水冲得米乱跑,受热能均匀?"
- 别折腾厚底锅 – 老头敲着我家锅底直撇嘴:"三厘米厚的锅底热得慢凉得快,米可不就分层造反!"
- 别当搅拌永动机 – 我上次怕结块五分钟搅一次,老头笑得假牙差点掉:"米还没吸饱水就被你搅稀碎,能糊化就见鬼了!"
破锅逆袭记
翻出祖传的薄铁皮锅,按老头说的温水泡米两小时。灶膛火苗保持巴掌高,全程只在中途搅了三次。眼瞅着米粒从奶白变透亮,拿指甲一掐——没白芯儿了!满屋子飘着甜津津的米香。
最玄乎的是,实验室当宝贝的糊化温度曲线图根本用不上。人家说要控温在72度±0.5度,实际锅边水和锅心水温差着七八度!老头嘬着烟袋锅冷笑:"死磕温度计的,都去药房买胃药了。"
现在逢人就说糊化三忌:
- 忌狂加水 – 水面高过米层两指刚好
- 忌用厚底锅 – 铁皮锅传热快才是王道
- 忌强迫症搅拌 – 米粒吸饱水前少动它
上周公司搞技术培训,讲师还在掰扯淀粉酶活性曲线。我猫在后排跟徒弟发微信:"信这些不如信村口张大爷,人用搪瓷盆都能煮出透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