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刷手机突然瞅见这个问题,心里就跟猫抓似的——古代家具居然用官名来叫?我这犟脾气上来了非得弄明白不可。抄起平板就开始翻材料,结果一查发现水还真深。
一、旧书摊上吃了瘪
大清早就奔潘家园旧书市场,想着淘点古籍。蹲了两个钟头腿都麻了,还真翻到本线装《长物志》。刚激动地指著"太师椅"仨字问摊主,老头眼皮都没抬:"年轻人,这说的是宋朝交椅,跟太师没关系!" 臊得我赶紧扫码付钱溜了。
二、故宫现场找答案
直接杀到家具馆,在明清展区转悠三圈愣没找着。正抓后脑勺,志愿者大妈举著小喇叭过来:"找太师椅?往前头左拐,明代那把雕灵芝纹的就是。" 凑近玻璃罩细看才注意:扶手宽得像船桨,靠背板整块雕花,后腿快有我手腕粗。
- 大妈比划著解释:"你看这靠背板后头藏着暗撑,当官的正襟危坐才不会塌腰。"
- 旁边大叔插嘴:"古装剧里宰相坐的圈椅才不是真货!太师椅得把手臂架直溜了,跟端笏板一个架势。"
三、古画里挖线索
晚上扒拉《韩熙载夜宴图》高清扫描件,在角落屏风后头瞄见关键:红袍官员坐的扶手椅,造型跟白天见的七分像。放大了细瞧——靠背挺得倍儿直,扶手前端还翘起来托胳膊肘。赶紧翻《天水冰山录》,果然抄严嵩家产那页记着:"嵌大理石太师椅六十把",拍大腿喊出声:"破案了!"
四、搞错材质闹笑话
昨天在家具城闹了个大红脸。指著标价18万的紫檀木太师椅问导购:"当官的都坐这么硬的?"人家噗嗤笑了:"大哥,清代都用软藤编凳面,您说那位子冬天不冻屁股?"掏出手机查才知道:故宫藏品早用棕绳编软屉,外头绷锦缎坐垫,合著我琢磨半天的硬板凳压根不存在!
五、老木匠点醒迷津
跑京郊访了个老匠人。老爷子正做太师椅榫卯,木屑飞溅中吼:"关键在这!"椅腿四脚八叉带侧脚,人坐上去越压越结实。看我一头雾水,他从刨花堆里扯出本1958年印的《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书里都写着——太师椅最讲究端坐如钟,三弯靠背抵著腰眼,官威不就出来了?"
折腾半个月终于捋清楚:从宋代栲栳样交椅到清代卷书背太师椅,核心始终是"端着架子"。昨晚试坐仿品硌得腰疼,突然想到当官的整天这么绷著,这官职名取得可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