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短视频老刷到《城里城外》的片段,讲两家子人磕磕碰碰几十年的故事,看着挺接地气。我琢磨着四十集是不是太长,怕注水,但又架不住好奇,索性从第一集开始追,想看看这剧到底成色如何。
一、开篇试探
第一集就砸了个大动静。老王家媳妇生二胎赶上计划生育严打,家里鸡飞狗跳,村干部带人直接冲到卫生院堵门。这开场火药味十足,冲突直接糊脸上,看得我立马坐直了。台词也利索,没废话,农村那股子烟火气和人情世故,隔着屏幕都能闻见味。
二、咬牙追平
耐着性子连着几天追到了二十多集。优点确实不少:
- 演员演得是真活。几个老戏骨往那儿一站,皱眉、叹气、磕烟袋锅子,全是戏。王家老爷子跟邻居拌嘴那股子倔劲儿,活脱脱像我老家二大爷。
- 年代感铺得扎实。蓝灰布衫、二八大杠、村里大喇叭广播……服化道没偷懒,八九十年代农村那股土腥味儿还原得挺到位。
- 家长里短有嚼头。分家产闹得兄弟反目、妯娌背后使绊子、小辈自由恋爱被长辈棒打鸳鸯……这些矛盾虽然老套,但演得特别生活化,像真在身边发生过。
但毛病也渐渐冒头:
- 节奏是真拖!一个误会能掰扯三四集。比如两家为宅基地边界的破事儿,先是吵,吵完找村干部调解,调解不成又打官司,打完官司还不服接着闹……看到第八集那段我就快进了,眼皮子直打架。
- 配角脸谱化严重。反面角色比如王家大儿媳,恨不得把“刻薄自私”四个字刻脑门上,一天到晚就知道挑事、算计。演得太浮夸,反而显得假。
三、上网扒口碑
追到三十集实在有点扛不住,干脆暂停去扒拉观众评论。口碑真是两极分化!
- 好评派:“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农村!”“哭湿三包纸巾,老一辈太不容易了!”“演员演技封神!”(常见于中老年观众和喜欢年代剧的群体)。
- 差评派:“剧情又臭又长像老太太裹脚布!”“坏人坏得毫无逻辑,纯粹恶心人!”“看到一半想给编剧寄刀片!”(年轻人抱怨偏多,尤其受不了拖沓)。
翻了百十条留言,发现夸的大多是夸演员、情怀和细节,骂的基本都在吐槽节奏和刻意冲突。平台分数基本在6到7分之间晃荡,典型的“瑕瑜互见,争议很大”。
四、硬着头皮追完
本着有始有终的原则,我调了倍速坚持到了大结局。怎么说,后十集基本就是套路大集合:绝症、原谅、强行大团圆……冲突确实堆得多,但就像塞太多馅儿的包子——皮都快撑破了,反而没了滋味。一集两家握手言和时,我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如释重负:“可算完了!”
撂句实在话:
这剧就像一锅熬过头的老火汤。汤底(年代感、表演)确实浓,但熬太久(剧情拖沓、冲突刻意)把水份都熬干了,喝着有点齁嗓子。你要是好这口老味道,耐得住性子,能忍得了注水,那还能凑合咂摸出点滋味;要是喜欢快节奏、讨厌狗血的,趁早绕道,省得像我一样边看边捶沙发骂街!反正我看完最大的感想就是——四十集?砍一半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