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一起床,就琢磨着成语“有眼不识泰山”到底是咋回事儿。这不是说小看别人嘛可它跟孔子有啥关联?我这好奇心一发不可收拾,赶紧坐到电脑前开始捣鼓。
查资料阶段
我先打开浏览器,随便搜了搜“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结果发现一堆乱七八糟的网页,说得都模模糊糊的。大多数说是孔子的故事,但细节糊弄人。我翻腾了好久,眼睛都花了,也没瞅着靠谱的信息。这不纯粹白费劲嘛急得我直抓头发,干脆关了浏览器,翻出以前买的那本旧《成语故事大全》压箱底的书。
抱着书啃了半天,这才弄清楚点门道。原来真和孔子有关联!故事说的是孔子有个弟子叫泰山,人家可不是山,是个活生生的人。当时孔子名气大得很,可有人看到泰山时,楞是瞧不起他,以为就是个普通人。书里写孔子还笑过这事儿,说:“这货有眼不识泰山呗!”我一拍大腿,这不就对上号了嘛但书上写得挺简短,得再深挖挖。
我跑去图书馆借了本《孔子传记》。蹲在那儿看了两小时,腿都麻了。书里没直接提这成语,但讲了不少孔子弟子的故事。我发现泰山这人真没啥记载,可能就是个小透明弟子。这更证明成语的精髓——泰山代表默默无闻但有本事的人,孔子,是伯乐识千里马的角色。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忍不住抄了几段笔记。
写作实践
材料搜得差不多了,我就着手写博客。打开文档,先敲标题:《有眼不识泰山和孔子身份全面大揭秘》。然后,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发现的过程倒腾出来。写着写着,就卡壳了。到底咋开头才吸引人?试了七八遍,删了重写,越写越急眼。干脆用大白话:“今天我来唠唠这成语的底细...”果然顺溜多了。
正文部分,我分成几大块:
- 先讲成语字面意思:就是没眼力见儿,不识高人。
- 再扒孔子关联:孔子和泰山的故事,证明孔子教人别以貌取人。
- 结合现代:比如说,上班族里头,别小看那些闷头干活的同事。
写完这些,我觉得还挺接地气儿的。加粗了几处重点,比如 “泰山不是山,是孔子弟子!” 这样读者一眼就能明白。
最终实现
折腾到下午,整篇文章总算成型了。读了一遍,语句糙点儿,但全是自己亲身经历。发到博客后,没多久就有朋友留言:“老铁,你这挖掘得挺深,以前我还真以为是山!”瞧这话,把我乐得不行。实践就搞定了呗,既学了东西又分享了快乐。
为啥我这么执着这事儿?说起来还挺逗的。前阵子我上班也闹了个笑话。公司来了个新同事,打扮邋遢得像个街溜子,开会时我都没正眼看他。结果人家是个技术大牛,后来项目出问题,全靠他救场。我直接成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活例子,脸都丢光了。从那以后,我就发誓要研究透彻这类事。正好写成博客,还能帮别人少走弯路。发完后,心里舒坦多了,以后这种事我得常干。
着这事儿?说起来还挺逗的。前阵子我上班也闹了个笑话。公司来了个新同事,打扮邋遢得像个街溜子,开会时我都没正眼看他。结果人家是个技术大牛,后来项目出问题,全靠他救场。我直接成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活例子,脸都丢光了。从那以后,我就发誓要研究透彻这类事。正好写成博客,还能帮别人少走弯路。发完后,心里舒坦多了,以后这种事我得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