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中书香指什么?看完这篇轻松掌握本质!

今天想聊聊“书香门第”这事儿,纯粹是因为前阵子被儿子问懵了。小家伙拿着课本问我:“爸,‘书香’是书很香吗?油墨味儿?” 我一下给问住了,只能含糊说“大概是形容家里读书人多”,结果这小子一脸“你糊弄鬼”的表情。得,看来我得把这问题彻底整明白才行。

一头扎进故纸堆

我琢磨着,先从字面意思下手肯定没错。立马掏出手机一顿搜,“书香”这词儿古早得很呐。点开好几个讲古书制作的科普看,越看越乐。原来古人防蛀真用香料! 像啥樟木屑、花椒水、黄檗汁儿都招呼到书上了,尤其是贵重的书,跟腌咸菜似的捣鼓一通。你说那味儿能不“香”么?打开书匣子扑面而来的驱虫药味儿,可不就成了最接地气的“书香”来源!

老辈人嘴里挖故事

光看资料总觉得缺了点儿烟火气,趁着周末回老家,逮着八十多的爷爷使劲问。老爷子一听说我问“书香门第”,茶杯一放就来劲了:“傻小子!这哪光是说味道!” 他掰着手指头跟我唠:

  • 太爷爷那辈儿考秀才,全村就一个能写对联的先生
  • 老宅阁楼上堆着三大箱泛黄的线装书,老鼠啃了角他也不舍得扔
  • “咱家灶王爷对联都得自己写,买现成的?丢不起那人!”

我听着听着忽然回过味儿来——“香”字在这根本是个烟雾弹! 它真正兜着的,是那种祖传的、浸到骨子里的对读书写字的敬畏感。

祠堂里的顿悟时刻

爷爷说到兴起,拉着我去看祠堂角落的破箱子。好家伙,一掀盖儿差点被灰尘呛死!里面居然压着厚厚一沓发脆的红色竖格纸,整整齐齐抄着毛笔小楷的朱子家训。纸张早泛黄发硬,墨色倒还清晰。最绝的是每页末尾都画个香炉,旁边注着几月初几祭拜时焚香诵读。这瞬间我彻底懂了——“书香”跟那点樟脑味早没关系了,它就是祖宗传下来的读书种子!是全家老小默认要认的字、要懂的道理、要撑住的体面,像烧香一样得按时按点供着、续着!

折腾了这一大圈,晚上我拎着两本《三字经》去找儿子。书往桌上一拍:“瞅见没?这就是咱家传的防虫配方!”儿子笑得直打嗝。笑完我一字一顿告诉他:“真正的书香不是鼻子闻的,是心里烧着的那炷香。老辈人念书、抄书、逼着儿孙读书的那股劲儿,隔着几百年都能烫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