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家刷手机,刷到个帖子说有人被老板炒鱿鱼后还傻呵呵乐,底下评论来了一句“这人真‘乐不思蜀’”,把我给逗乐了。可我寻思半天,这成语到底从哪来的?听着像历史故事,但脑袋里一片糊糊,连个人名都记不住。这不行,我这博主好歹得整明白点儿,要不然分享个啥劲?
查资料前的迷糊样
刚开始,我就随便在网上搜“乐不思蜀是啥意思”,结果跳出来一堆解释,说的糊里糊涂的,有的说是三国时期的事儿,但没具体说谁。我这急脾气就上来了,直接翻开家里那本旧《成语大全》,灰尘扑得我呛咳嗽。翻来翻去,找到“乐不思蜀”条目,里头就提了句“源自蜀汉投降”,人物名字还模糊不清。操,这不是忽悠人吗?我得自己动手挖挖。
我跑去图书馆蹲点。周末人多,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我抱着几本历史书蹲角落里啃起来。先翻《三国志》,密密麻麻的字看得眼珠子疼,一个章节一个章节扒拉。结果查到“蜀汉灭亡”那段,才瞄到一个叫刘禅的皇帝。妈呀,这哥们儿投降后,被带到敌营洛阳,天天喝酒跳舞,人家问他“想家不”,他还乐呵呵说“乐不思蜀”。这不就跟现在某些人一样,挨了锤还傻乐?
深挖背景的折腾劲儿
查完书,我还不踏实,怕网上信息是胡编的。回家打开电脑,搜“刘禅生平”,结果跳出一堆野史和八卦论坛,乱糟糟的。这不行,得找靠谱的。我又点开国家图书馆的线上数据库——免费的账号还是去年蹭社区活动搞来的。一点开,搜“蜀汉刘禅”,资料太多了,眼都花了。我一个资料一个资料点着看,重点找《资治通鉴》的分析。
整理起来,真费劲儿。刘禅这人是刘备的儿子,蜀汉亡国后,成了俘虏。敌方的司马昭故意试探他,整了场歌舞表演,问他想蜀地不。这老兄倒嘻嘻哈哈回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这不是典型没心没肺嘛后来史学家分析,刘禅这么做可能是装傻保命,或者真就废物一个。我边看边吐槽:这不就是打工仔被裁员了,还夸公司食堂香吗?
- 刘禅的身份:小皇帝出身,被宠坏了,治国无能,一投降就放飞自我。
- 事件背景:蜀汉亡国,他当个摆设俘虏,用吃喝玩乐来麻痹自己。
- 深层原因:后人猜他是装的,但更多史料说他本性就懒散,连家仇都不顾了。
花了一下午整理笔记,本子上涂涂改改的,墨水溅得满手黑。老婆在旁边煮饭,闻着菜香饿得不行,可我顾不上,得把这梳理顺了才行。
琢磨出点人生启发
整明白了,我这心里也松口气。乐不思蜀的源头就是刘禅,这老小子真是奇葩,国家都没了还乐呵呵的。但一想,现在职场上不也常见这种人?公司快倒了,有些人还在朋友圈秀加班餐,跟刘禅一个德行。查完了,我还专门拉老婆看我的笔记,她嗤笑一句“这有啥用”,我立马怼回去:至少下次刷视频,我能评论区装装逼了!
整个过程折腾人,查资料卡脖子好几次,还浪费周末功夫。可结果?值了。这深度剖析不光涨知识,还提醒我别学刘禅那样傻乐逃避。上个月我被客户坑,项目黄了都没吭气,现在明白了——该拍桌子就拍桌子,别装乐呵。生活得活明白点儿,别搞得“乐不思蜀”成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