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分享的时候发现个怪事儿,有些标题自己觉得特明白,发出去看的人却不多。琢磨半天,我就寻思试试那种“咋理解/有啥用/为啥火/怎么用”这种大白话标题到底行不行。
先憋标题,找点儿参照
昨儿不是写了篇关于整理电脑文件的笔记嘛第一个标题我照老规矩起的:《高效文件管理实践方案》。挺正经?发出去半天,瞅了一眼后台,阅读量那叫一个惨淡。我自己对着这标题看了几秒,说真的,要不是我自己写的,我都懒得点。
我琢磨着得换个活法儿。直接抄起键盘,照着那些刷屏的标题风格,改了个:《文件乱成粥?咋找东西快/有啥神奇工具/为啥这样搞就省心?》。
结果真有意思了:
- 方案A(正经版):发出去3小时,17个人看。
- 方案B(大白话版):下午同样时间发,点进来98个。
为啥差别这么大?我这么寻思
这事儿我自己干完,躺沙发上瞎琢磨。我感觉关键就一点:人刷手机时候都懒得动脑子。
你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地铁上、吃饭时,手指头一划拉,看到“咋理解”这种词儿,立马就觉得“诶,这问题我也遇到过!”或者“这玩意儿到底是”。那种正经八百的标题,看着就像教科书目录,谁有心思点开看!
再说那个“有啥”,特直接。甭管你是想学点东西还是找点好用的玩意儿,一看这俩字儿就知道里面有干货或者有推荐。“为啥火”?满足的纯粹是好奇心,就想知道别人都在折腾啥玩意儿。那个“怎么用”更实在了,看到这仨字儿,点进来的人图的就是立马能上手,照着做就行,一点儿不费劲。
后来我就这么用了
吃一堑长一智呗。现在每次写完东西,我都逼自己再琢磨琢磨标题。有啥实用技巧不?
- 标题就是提问: 想想看文章的人心里有啥困惑,直接在标题里把那问题甩出来,越具体越
- 往里头塞“好处”: “省心”、“贼简单”、“快得很”这种词儿,看着就让人舒坦,忍不住想点。
- 数字贼好用: “5分钟学会XXX”、“3个必看小技巧”这种带数字的标题,一看就让人觉得内容不啰嗦,重点突出。
- 加点“料”: 有时候在标题后面加个小括号,像“(亲测有效)”或者“(新手一看就懂)”,也挺管用的。
用了这些招儿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发出去的东西,至少开头没那么难了——点开看的人确实多了不少。说白了,写的人再觉得内容牛,别人不点,等于零蛋。下次你也试试看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