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回忆版本整理出来的
我这回接手这个项目,本来以为是件轻松事。公司需要把过去十年里所有产品线的数据结构和业务逻辑,做一个彻底的梳理和归档。美其名曰:“为未来AI升级做数据准备”。这听起来像个高大上的活儿,但实际上,我一扎进去,才发现它就是一团屎山。
标题里的“淫魔与天使”不是扯淡。我一开始翻开的,是十年前那帮海归写的V1.0设计文档,那是真正的“天使”——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漂亮得像教科书一样。可当我对接到实际运行的系统时,那份美好的回忆立马变成了“淫魔”。
小编温馨提醒: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绅士游戏/3A单机游戏大全,点我立即前往》》》绅士游戏下载专区
怎么个乱法?我光是拉取核心数据模型,就发现了七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定义。这还没算那些小修小补的。V1.0写着叫“用户ID”,V2.0突然就改成了“客户编号”,到了V3.5又变成了“系统身份码”。而且这些转变全都是悄悄摸摸的,没有任何正式的变更记录,全靠代码里的注释和老员工的口述。
我发狠,决定把这条线彻底捋清楚。我第一步是定位,找那些老代码。我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SVN仓库和Git分支,下载下来几十个G的历史代码,然后用工具跑,暴力解析出每个版本的数据库表结构。
这个过程极其折磨人。为了搞清楚一个字段到底是在哪个版本被废弃,又在哪个版本被复用,我熬了无数个通宵。我甚至得联系那些已经离职三五年的前同事,请他们吃饭,套他们的话,让他们回忆当年为啥要随手改那个字段名。
我最终整理出来的这个“回忆版本大全”,不是一份漂亮的PDF,而是一个包含了几十万条记录的追踪数据库。它记录了每一个业务概念从诞生到扭曲的全部过程。我把那些“天使”的理想设计和“淫魔”的现实混乱并排摆在一起,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到底是在哪个节点上,我们的规范开始彻底崩塌了。
我3得出的结论是: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人。是那帮懒得写文档、急着上线、拍脑袋就改逻辑的家伙,造就了我们现在维护的这个怪胎。我把这个数据库交上去之后,虽然领导嘴上夸我干得漂亮,但私下里,所有人都知道,这东西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所有人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乐观态度。
- 我定位了所有历史代码仓库。
- 我解析了超过50个不同的数据结构版本。
- 我构建了一个版本差异追踪系统。
- 我证明了九成的版本差异都是因为缺乏流程控制。
所以我现在没事就喜欢写写这些实战记录,提醒自己,也提醒别人,千万别让你的项目变成一堆分不清天使还是淫魔的烂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