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得空,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琢磨的一点小玩意儿。也算不上啥高深学问,就是咱平时挂嘴边的一些成语,我寻思着,这里头好像藏着点“条件反射”的道道儿。
我咋想起这茬儿的?
也没啥特别的,就前两天,看个小视频,里头讲啥巴甫洛夫的狗,摇铃铛喂食,后来一摇铃铛狗就流哈喇子。我一拍大腿,这不就是条件反射嘛然后脑子就拐了个弯,琢磨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成语里,是不是也有这种意思的?咱那时候可没这些个科学名词,但生活经验足。
于是乎,我就开始寻思开了,把我那点儿语文底子都给翻出来了,就想找找看,哪些成语能跟这“条件反射”对上号。一开始还真有点懵,成语那么多,哪个是?
我扒拉出来的几个例子
琢磨了半天,还真让我给找到了几个,说出来大伙儿听听,看是不是那么个理儿。
第一个,就是那个“望梅止渴”。
这故事咱都熟,曹操带兵,找不到水,渴得不行。老曹就说,前边有梅林,梅子又酸又甜。那些当兵的一听,嘴里立马就冒酸水儿,好像真就没那么渴了。你想,以前吃过梅子,知道那酸味儿能刺激口水分泌,这一“望”,或者说这一“想”,就把过去的经验给勾出来了,身体自动就反应了。这不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嘛
第二个,我觉得是“谈虎色变”。
这成语也形象得很。说的是有人以前被老虎吓着过,或者见过老虎的厉害,留下了心理阴影。以后,哪怕就是听人谈论起“老虎”这两个字,他脸都得吓白了,紧张得不行。这“老虎”俩字就成了一个信号,一出现,身体就自动进入警备状态。这也是被“经验”给训练出来的反应。
再有一个,叫“惊弓之鸟”。
这个也好理解。说的是一只鸟,以前被弓箭射怕了。它只要一听到弓弦响的声音,哪怕没箭射过来,也吓得赶紧飞走。那弓弦声,对它来说就是危险信号,一响,就触发了逃跑的本能反应。这也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恐惧,一种条件反射。
我还想到一个,就是“画饼充饥”。这个,可能跟上面几个稍微有点不一样,更多是说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但你想,画个饼,虽然吃不着,但你瞅着那饼,脑子里是不是也会联想到吃真饼的感觉?多少也能刺激一下,产生点“快吃到了”的错觉,也算是沾点边儿,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和条件反射。
琢磨后的感叹
这么一琢磨,我就觉得,咱们老祖宗是真厉害。虽然他们那时候不懂啥叫“条件反射”,没搞那么多复杂的理论,但人家从生活里早就观察到这些现象了,还给总结成了这么精辟的成语,流传下来。这些成语,说白了,就是把一些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用最简单、最形象的几个字给固定下来了,方便咱们理解和使用。
说起来,这种事儿挺常见的。就拿我自己来说,以前上班那会儿,特别怕我们部门那个领导。他那人嗓门不大,但特喜欢在走到你工位附近的时候,先“咳咳”清两下嗓子。好家伙,久而久之,我一听见那“咳咳”声,不管是不是他,我立马就心头一紧,鼠标赶紧从摸鱼的网页挪开,坐得笔直。现在想起来,我这不也是被他那咳嗽声给整出条件反射了嘛哈哈,跟那听见铃铛就流口水的狗也没啥两样。真是的,现在不上班了,偶尔听见类似的咳嗽声,还得愣一下神儿!
所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老话诚不我欺。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也不知道我琢磨的这些对不对,大伙儿有啥想法,也欢迎交流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