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视频看见一群人踩着水上跳跃器在海面蹦跶,跟会轻功似的,帅得不行!心痒痒立马下单买了个号称“入门级”的。快递到家那天,拆箱那股子塑料味差点给我送走。
开箱检查,差点栽跟头
箱子里的东西看着挺简单:俩大浮筒、一个脚踏板、一堆连接件。照着说明书装,拧螺丝拧得我手都快起泡了。一步是装那个安全绳——一根连在腰带上、另一头栓脚踏板弹力绳的玩意儿。我寻思这玩意儿能有啥用?手一滑,那脚没固定牢的板子“咣当”就砸瓷砖上了,差点弹起来给我小腿来一下!给我吓一激灵,赶紧老老实实把安全绳扣死才敢继续。
第一次下水,喝饱了
找了个浅水滩,太阳晒得水面波光粼粼。心里给自己打气:踩上去不就完了?结果……真是想得太美。我刚把一只脚踩稳踏板,另一只脚还没离地,那浮筒就开始左右打摆子,跟喝醉了一样。腰上的安全绳拽得我东倒西歪,一个没站稳,“扑通”!直接灌了一大口水,鼻子都酸了。旁边的哥们笑得直拍大腿。
摔出经验,慢慢摸门道
折腾了小半天,总算能勉强站住几秒钟。胆子也肥了点儿,试着跳了一下——嚯!那感觉,脚底下像装了弹簧,“噌”地一下就离水了!问题是落下来的时候完全控制不了方向,“啪叽”又拍水里,摔得我眼冒金星。有两次跳得太猛,安全绳的弹力差点把我从踏板上弹飞。这时候才明白为啥说明书非要你戴好那根绳,真不是摆设!不然人飞出去,板子还留在原地,找谁说理去?
防护措施不到位,差点翻车
最悬的一次,是在个稍微开阔点的湖面试着玩。玩嗨了,想学视频来个空中旋转。结果重心没控制人还在半空,板子就开始歪,安全绳猛地一拽我腰,人直接失去平衡往前栽,脸朝着水面就扎下去了!幸亏离岸边不远,而且当时怕晒戴了冲浪头盔(就那种硬的),不然脸擦到湖底石头真够呛。头盔磕到水底的石头,“咚”一声闷响,起来一摸,还好只是刮花了点漆。冷汗都吓出来了。
痛定思痛,总结五点防护
水里爬起来的我,跟落汤鸡似的,深刻反思了安全问题。结合后面几次磕磕绊绊的练习,必须得跟想玩的朋友们唠叨五点:
- 安全绳是保命绳! 甭管你觉得自己多稳,下水前必须把腰带系紧,另一头牢牢扣在脚踏板的弹力绳上。关键时刻它能拉住你,板子失控飘走还能拽回来。
- 锚点得稳当。 新手玩,水深得在自己身高两倍以上(别碰到水底),但千万远离深水急流区!最好找有码头桩子或者朋友能在岸上/船上帮忙拽着根安全牵引绳(不是腰上那根)的地方起手。
- 动作要克制。 开始别想着蹦多高、转几圈。老老实实小幅度弹跳,身体始终保持微蹲收紧核心(就是肚子绷住劲儿),感觉重心要飞立刻收住。
- 头盔真不嫌多。 别学我硬核,哪怕是在平静的水域,头盔必须戴!尤其刚开始练,脑袋瓜子失控砸水面的概率极高,防护垫、硬质头盔都能救命。呛水也比脑震荡强。
- 别逞能,该溜就溜。 风大了、浪大了、感觉板子不稳或者身体累了,麻利儿回岸上歇着。这玩意儿是个消耗体力的活,力不从心的时候最容易出意外。
玩水上跳跃器是真刺激,但安全这根弦松不得。我这一个夏天,摔的跤、喝的水,还有头盔上那道擦痕,都是最好的“警示标志”。别光看人家飞得帅,防护功夫做到家,玩得开心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