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翻资料写稿子,突然卡在"生旦净末丑"的"末"字上了。你说这角儿,生、旦、净、丑都常听人念叨,连我家楼下票友都能哼两句老生花旦,偏偏这"末"跟隐身了似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不行,我这较真劲儿上来了,非得给它整明白!
一、先翻老书
我顺手就从书架上薅下来那本《中国戏曲行当大全》,皮儿都翻得翘边了。哗哗直奔生旦净末丑那章。好家伙,关于"末"的介绍,就挤在犄角旮旯里一小段!大意是说,这"末"在古代剧本里常指年纪大的男角儿,戏份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演的是那些穿青褶子、带胡子的人物。看完这干巴巴的几行字,我更懵圈了:这跟老生有啥区别?为啥后来好像没了?
二、泡论坛挖坟
书里没讲透,我就转战几个戏曲老票友扎堆的论坛。输入"末行",搜出来一堆陈年老帖。翻了快俩钟头,总算在几个老先生的跟帖里拼凑出点门道:
- 末这行当,老祖宗是领衔报幕的!就像现在晚会开场,第一个出来讲话镇场子的那种,后来慢慢变成了角色。
- 干的活儿就是"二传手"。老生演大佬,末就演大佬身边管事的、老仆、门官这类人,年纪大,规矩多,穿得素,胡子通常花白。
- 存在感真不强。跟生、净那挂大红花脸的没得比,连丑角还能逗个乐,末多半是杵在主角旁边回话、禀报的份儿,词儿少、戏份碎。后来好多戏就把这行当揉进老生或者杂角里了,"末"这名儿就越来越稀罕了。
三、看戏对号
光看字没劲,得看看活的!我点开了经典昆曲《琵琶记》。按帖子说的,专门盯着蔡公这角色。果然!一个穿素褶子、戴白胡子老头儿,佝偻着背,苦着脸,不是数落儿子就是哀叹家道中落。台词全是“不孝子!”“家门不幸!”这种,规规矩矩站着,没啥大动静,跟旁边张扬的主角一比,像棵背景树。这不就是“末”的活儿吗!
四、自己总结拍大腿
琢磨了一通,我这心里总算透亮了:
- 末这行当,说白了就是戏曲舞台上的资深绿叶、中老年男配专业户。
- 演专攻年纪大的稳重角色——管家、忠仆、员外(非主角那种)、门官,偶尔客串员外甲、老爷乙。
- 啥特点?岁数大、行为规矩、台词多是文绉绉的交代或劝说,穿着打扮以素色(青、黑、灰)的褶子为主,戴髯口(胡子)。
- 为啥少见?活儿太琐碎呗!后来剧团嫌麻烦,要么让老生兼了这活儿,要么直接归堆到“杂”里头去了。现在除了少数老派戏班子,新戏基本没这行当细分了。
五、意外链接现实
搞明白这个“末”,我差点乐出声——这不就跟我们小区物业管理处那个退休返聘的老张头一模一样吗?谁家水管爆了,找他,他得去给维修部打电话(报事儿);物业有新规定,他得贴告示还得挨家解释(传话);业主跟物业闹矛盾了,他两头劝和(打圆场)。成天操心费力、默默无闻、存在感不高,但小区没他还真有点转不灵!这不就是活脱脱一个现实版“末角儿”嘛你琢磨琢磨,戏曲里的老管家,跟现实里这些管事儿的老前辈,那股子任劳任怨的气质,是不是神似?
所以说,这末行虽然台上风光不及生旦净,可少了这块稳当、靠谱的拼图,一台戏它也不完整,该有的腔调它就出不来!下次听戏再看到这样没啥台词、规规矩矩站着的老角色,咱高低得叫声好——那也是角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