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个刷到个帖子讨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词儿,底下吵得可热闹了。我寻思这不陶渊明嘛结果好家伙,居然有人吵起来说这事儿跟某某主任有关系?当时我脑子就嗡的一下——这都哪跟哪?不行,这事儿必须掰扯清楚,咱不能看着谣言满天飞!
一、开局懵逼,全网乱炖
大清早抱着热乎豆浆,顺手就点开了某乎。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任是谁” 这标题直接给我干懵了。评论区简直群魔乱舞:
- A说:“这还用问?隔壁王主任呗,去年拒收红包上过新闻!”
- B杠:“拉倒!明明是李处,你没看他朋友圈天天发清风正气?”
- C更离谱:“都错!我三舅姥爷单位食堂的刘主任,打菜从不手抖,算不算?”
我一口豆浆差点喷屏幕上。咱说陶渊明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这梗硬是给整成职场迷惑行为大赏了?忍不了,必须自己动手挖个明白!
二、翻箱倒柜,正经溯源
抄起水杯灌了大半杯凉白开,咱得用最笨的法子:查老底!
1. 先翻语文课本:箱底那本高中必修五都落灰了,哗翻到《归去来兮辞》注释页——“五斗米,指微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喻屈身事人。” 旁边还附了陶渊明甩官帽的小人插画。
2. 再啃古文原著:摸出《晋书·隐逸传》,找到陶潜那段:“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跟“主任”俩字八竿子打不着。
3. 全网交叉验证:从省图书馆数据库到知网论文库,关键词“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搜出几百条,愣是没一条提到哪个现代主任。倒是在野史论坛看见有人瞎编“陶渊明代号陶主任”,给我整笑了。
三、实战拆谣言,暴躁上线
证据齐活了,该干活了!打开那篇引战的帖子,哐哐敲键盘:
“各位乡亲父老!知识点:五斗米折腰特指陶渊明!(重点划线加粗)” 紧接着甩出《晋书》原文截图加课本注释照片,补一刀:“把古人气节硬套现代职场职称,你们礼貌吗? 下回蹭热点前先百度成不?”
刚发完五分钟,手机嗡嗡震。好家伙,一个自称“某企业文化部老哥”的私信骂上门:“你懂我们主任就是当代陶渊明!” 我反手就把聊天记录和他主页晒的“员工自愿降薪倡议书”拼成长图,配文:“您家陶渊明带头降薪是?晋朝公务员知道得哭晕!” 直接引爆评论区,那帖子热度蹭蹭涨。
四、结局?意料之中
折腾到半夜,原先带节奏的帖子默默删了。我的辟谣贴底下有人留言:“感谢课代表!差点真以为我司张主任是清流,昨天还逼我加班写歌颂他的材料…” 关电脑前瞟了眼数据:阅读破10万,转发里一半是骂他们领导的。
瘫在椅子上啃凉透的包子,越想越乐呵。这届网友编故事能力是真行,能把东晋文人包装成“反卷办公室主任”。不过该较真时就得较真,老祖宗的气节不是职场PUA的遮羞布!下回再看见谁拿“不为五斗米折腰”给领导贴金,别犹豫——直接把陶渊明的辞职信拍他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