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李毅究竟为什么?解读这5个关键原因避坑!

昨天刷短视频,看见一群人在吵“做人不能太李毅”这话题。我琢磨着,这词儿这两年冒得挺勤快,可具体啥意思,好像又说不清楚。正好最近身边也撞见几档子事,干脆自己捋捋门道,扒一扒这个“李毅病”咋坑人,免得以后踩雷。

第一步:撞见“李毅病”现场

上礼拜约老同学王胖子撸串,两杯啤酒下肚他就唉声叹气。细问才知道,他们项目组有个小伙子,方案讨论会上嚷嚷得最凶,抢着认领核心模块。真干起来?玩消失!私活儿接得飞起,进度全靠同事硬扛。到了汇报环节,他倒好PPT做得贼溜,功劳全往自己身上揽,把熬夜改bug的老王当空气。老王气得直拍大腿:“这TM就是‘李毅病’?活生生拿我们当垫脚石!” 这话像根针,扎进我心里了。

第二步:深挖“太李毅”的五个大坑

回家琢磨一宿,又对照着最近看的热搜和身边事儿,我捋出五条血泪教训:

  • 把别人当二傻子:单位里有个“人精”,总爱甩锅。有回文件没备份害部门挨批,他脸不红心不跳指着实习生:“小张经验少,疏忽了”。小张脸憋通红,大伙儿心照不宣——你算计越狠,口碑烂得越快
  • 只进不出铁公鸡:朋友公司里有个“资源黑洞”。别人分享人脉渠道他竖着耳朵记,自己签了大单立马锁死消息链。部门聚餐回回装醉逃单,团建福利倒薅得最欢。结果?现在连吃午饭都没人喊他
  • 只薅羊毛不拔毛:亲戚里有个表叔,前年开餐馆管我家借十万块周转,拍胸脯说按月还。钱到手没影儿不说,朋友圈天天晒新买的车。上个月我爸做手术急用钱,电话过去他哭穷:“最近生意太难”。我妈直接拉黑:“喂不熟的狼,心寒透顶”。
  • 小聪明当大智慧:去年合作方派来个对接人,合同条款里偷偷加了两行小字,差点让我们多掏二十万服务费。被发现后还狡辩:“行业都这样操作”。老板当场拍桌子换人,撂下话:“坑得一时,毁掉一世信任”
  • 甩锅比翻书快:前公司空降个“精英”,项目搞砸立刻甩锅技术部“执行不力”,市场部“定位偏差”。后来总部查流水,发现他虚报三十万推广费填自己腰包。现在全行业拉黑,听说送外卖去了

第三步:踩坑后怎么爬出来

看着这些案例,我后背发凉。干脆给自己立规矩:功劳簿上先写队友名字;饭局主动掏两次钱包;借出去的钱就当丢了;合同逐字拿放大镜看;出问题先抽自己俩嘴巴。上个月带队搞社区活动,物料采购出岔子导致延期,我直接在业主群认错担责。结果?邻居们反倒过来安慰,团队凝聚力比以前还强

说白了,“太李毅”就是透支别人善意。短期可能捞点小便宜,长久来看跟给自己挖坟没区别。这些天看透这五条,感觉自己走路腰板都直了——毕竟谁都不想活成别人嘴里的反面教材?